它负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具体领导及组织管理并承担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大型测试试验;它利用载人飞行器组织开展空间科学及应用研究;它组织圆满完成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飞行试验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任务,获得一大批科学与应用成果……
它就是中国科研“国家队”的创新团队之一——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简称中科院空间总体部),代表中科院担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及管理。
“载人航天的终极目标是应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科院空间总体部总工程师兼副主任赵光恒研究员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该创新团队将致力于载人航天的空间科学与应用,推动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载人飞行器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的跨越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发挥最大效益。
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伴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中科院空间总体部也从1993年成立时的10几个人,发展壮大到现在120多人的规模,队伍平均年龄35岁,硕士以上学历占70%,人才的新老交替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赵光恒强调,为满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发展的需求,该创新团队必须在进一步加强自主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使团队规模在2、3年内达到180人;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时,人才规模要在目前基础上再翻一番,满足大规模开展空间应用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撑的需要。
载人航天空间应用成果丰硕
说起中科院空间总体部成立17年来取得的成绩,赵光恒娓娓而谈: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该团队组织在对地观测、地球环境监测、空间天文、空间环境、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及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等诸多领域实施29项应用任务,开展近70项课题研究,发展百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完成201台有效载荷设备的全新研制,圆满完成“神一”至“神六”的飞行试验应用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科院空间总体部组织相关单位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从空间飞行器上在轨二次释放微小卫星,并圆满完成对无源非合作目标的绕飞技术试验;首次成功开展了有航天员操作的舱外空间科学试验。
持续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
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后续发展,赵光恒也是信心满怀。他介绍说,“第二步”空间交会对接阶段应用系统载荷研制已进入正样阶段,目前,正在进行相关测试与试验。“天宫一号”将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空间环境研究,进行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神舟八号”将开展中德国际合作通用生物培养试验,包括动物的空间行为和发育研究、空间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结晶技术研究、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高等植物在空间的代谢生物学研究与遗传发育学研究、微重力信号转导及生物效应的组学研究等。
“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将在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开展一定规模的试验研究,并为未来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设施的建造、维护、更换、升级和操控奠定技术基础。
赵光恒还披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中科院空间总体部将组织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空间站载人大平台资源,在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探测、空间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等领域持续进行较大规模的、系统的应用研究、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力争获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充分体现空间站的核心价值并发挥其最大应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