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载人航天日]王永志院士:太空角逐半世纪 载人航天持续发展
首次飞天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
本站记者:王总您好,首先想请您谈谈对加加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印象。您是什么时候得知加加林上天的消息的?
王永志:我是1961年3月8日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坐了7天8夜火车才回到北京。一到北京,就去参加回国留学生集训。在集训时从广播里听到了苏联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飞行的时间不长,108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可是就这一圈,非常伟大,人类终于挣脱了地球的引力进入了太空。
俄国伟大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总要想挣脱地球的引力飞出去。因此,加加林的这一次飞行对人类来说影响巨大,开创了人类载人航天的新纪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从此,人类进入了继地球、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活动领域——太空。同时,对世界航天来说也是影响巨大,不仅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全世界、全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开展。
加加林上天加速了世界载人航天进程
本站记者:能否请您具体谈谈对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王永志:加加林是1961年4月12日上的太空,这个消息一传到美国,美国人就坐不住了。美国一直认为他们在技术上的领导权是最高的,可是怎么发射卫星比别人晚了,载人航天也落后了?第一个上天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苏联人。美国的飞船还在准备呢,苏联的就已经上去并安全把人送回来了。要是这样下去,技术领先就变成苏联了,美国人肯定是不甘心的。应该说,美国的基础实力还是挺雄厚的,最后经过研究,决定要载人登月,他们认为这个苏联跟不起,可以实现领先。因此,1961年加加林进入太空直接导致了美国快速决策实施载人登月,也就是后来的“阿波罗”计划。
从1961年开始决策实施,美国在1969年终于实现了“阿波罗”11号登月。登月是一个更大的创举。人类登上了第一个地球以外的自然天体,又创了一个记录。“阿波罗”工程对美国的科学技术带动作用非常大,因为它的技术很先进,要求各个有关的领域都相应的有创新,因此,阿波罗登月对于美国整个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后来,苏联也想登月,可惜他们的火箭不行。大火箭的总设计师就是我的指导老师米申院士,科罗廖夫的第一副手和接班人。由于当时整个形势的影响,研制进度太急,大火箭连续四五次爆炸,没有研制成功。苏联一看美国已经成功登月,就取消了登月计划,改为建空间站,又在这一方面技术领先了很多。
美国呢,在结束登月计划之后开始搞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的第一次发射是在1981年4月12号,非常巧合,恰好是加加林上天20年后。航天飞机研制成功后,美国又决定搞空间站。由于这方面的技术落后些,不得不拉苏联一起干。所以,现在国际空间站的核心舱还有基础设施方面的很多关键技术都是俄罗斯的。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美国并没有止步。去年奥巴马取消了“重返月球”计划,提出搞载人登火星,目的就是想让美国在未来载人航天技术发展中占据领先地位。
因此说,加加林上天带给世界的影响很大,带动了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那以后,人类在太空中的活动日益频繁,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并且未来发展无可限量。我们在半个世纪之后纪念这件事,回顾对世界科技尤其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影响,我认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苏联重视教育 载人航天发展重实效
本站记者:听王总讲述这段历史,更加感觉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意义重大,这50年来载人航天的确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您当年回国前夕对苏联要进行首次载人航天活动是否早有了解?您认为什么原因使得苏联先于美国把人送入太空?
王永志:留苏时,尽管米申院士是我的指导老师,但是,由于保密严格,我并不清楚苏联要进行把人送到太空的具体计划。但是,科罗廖夫1960年应邀来莫航(莫斯科航空学院,编者注,下同)作报告时讲道,他们曾经请苏联科学院热能研究所计算过航天器能否穿过大气层返回地球,结论是无法安全返回;但是采取控制下降速度等工程措施后,返回试验最终获得了成功。听时我就在想,估计他们距离上人不远了。后来,我从莫斯科回到北京没多久,就在广播里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也非常令人振奋。
苏联之所以取得领先,我觉得首先是跟苏联非常重视科技、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举个例子:我第一次见到科罗廖夫是莫航建校25周年(1956年,编者注),作为莫航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我受邀参加了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礼堂举行的庆祝活动。主席台就座的有科罗廖夫、米申、米高扬、雅科夫列夫、图波列夫等苏联一流的航空航天届科学家,而且全部坐在第一排。苏联教育部部长从第三排走出来到前面致词,给我的印象很深。还有,苏联的研究院和高校联系非常密切,学校对科学家也非常尊敬和重视。另外,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直接在高校任教,像雅科夫列夫就兼任了莫航飞机教研室的主任。米申是莫航毕业的,也在莫航任教。总之呢,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也为苏联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这对于后续发展还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苏联载人航天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妥的,讲究实效。从载人飞船起步,然后发展空间实验室,之后建空间站,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美国变化比较大,1961年在苏联的刺激下开始载人1972年停止,2004年后提出重返月球,2010年又宣布不干了。我们国家在搞航天计划的时候就借鉴了苏联的模式。采取先搞飞船、再搞空间实验室、然后空间站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扎稳打。
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本站记者:说起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王总可以说既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当事人。从1992年工程立项后担任工程总设计师,到神舟五号飞天梦圆,直到神舟六号任务之后改任工程高级顾问,您为之付出了14年的心血。我听说你的三大心愿之一就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现在是否觉得心愿已圆满?
王永志:应该说是这样的。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幸运的。去苏联留学本来是飞机设计专业,后来因为国家需要转为火箭导弹设计专业。各国都是从导弹技术起步发展航天,我学总体设计专业,又在我们国家需要的时候搞了火箭导弹总体设计,然后是搞载人航天。当了14年总设计师,没出什么太大问题,觉得还是很幸运的。
本站记者:您太谦虚了。其中肯定还是有很大的压力和困难的。
王永志:压力肯定是有的。不管谁在这个位置上都会有压力。因为,中国人实现飞天梦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使命。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返回的时候,看到他能平安出舱,我也是激动落泪,非常盼望这一天。这是我们国家首次把人送入太空,不仅是我,工程上下都有很大的压力。责任重如泰山。我们克服了困难和压力,最后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梦想,完成了的艰巨使命。所以,忍不住流出激动的眼泪。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这不仅是我的信念,也是我们这支队伍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和这样的一支队伍,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希望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
本站记者:我知道,王总目前依然心系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还在具体指导着工程的后续发展论证工作。想知道您对于我国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开展有什么样的希望?
王永志:我已经快八十了,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还得靠年轻人。说起希望呢,希望能够按照计划,安全、稳妥地推进我国空间站的建设。空间站建设很重要,从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空间站阶段无法回避,它是人类向深空进军的重要试验平台,许多关键技术需要在空间站进行验证。同时,空间站也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造福地球的重要平台,意义重大。目前,我们还在集中精力进行无人、载人交会对接技术验证,技术难度很大,风险依然很高,任务十分艰巨。我希望工程能够安全、稳妥地按照三步走的计划,继续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争取早日建成我们国家的空间站。
同时,也希望把载人航天更长远的发展论证好,规划好,使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一步步向更高远的目标迈进。当然,这一切都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来努力了。
本站记者:谢谢王总。作为年轻一代听您讲述历史,聆听您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与您的交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您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执著奉献精神,非常感动!再次感谢王总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身体健康!
王永志:谢谢! (载人航天工程网)
附件下载: